首先,加快人事制度改革,建立人才晋升空间的畅通渠道。资源优化配置是经济学最重要的命题之一,人才这种稀缺资源在社会中的作用显而易见,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,不能为做出贡献的人才提供回报,就会逐渐打击其积极性、创造性,为此,必须进行深层次的人事制度改革,建立人才流动的畅通渠道,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,让能做事的人有位置,让想做事的人有机会,让无能力做事的人走出去,加快人才在区域和行业间的优化配置,转变论资排辈的旧思维,切实形成保护、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。
其次,加大吸引力度,改善环境,不断吸引国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国外各领域人才到中国工作。国家人才培养应本着留学人员“走出去”,学有所成“走回来”的原则,不断鼓励专业人才走出国门,到经济技术发达的国家学习,然后以诱人的高薪、宽松的环境、挑战性的工作鼓励和支持他们回国工作,让他们才能有所尽、才华有所展,同时,根据发展需要,着眼战略规划,下大力度引进国外人才,在各行业领域中充分发挥智力支持的巨大作用,并建立一套合理的引进机制、激励机制和工作配套机制,做到让人才引领发展、让人才推动进步的乐观局面。
具体来说,职业经理人普遍遭遇到三大难题:
1)看人不准——人职匹配只懂“皮毛”
很多职业经理人可从“阅人无数”的经验中大概判断求职者的性格和能力水平。但要从公司的价值观(即企业文化)、长远发展和岗位需求出发,“看”人准,要准在“人职匹配”上。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一个很优秀的人招进来后才发觉,不好“用”,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人职匹配上有偏差。
2)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不能解决——发展路径不明
职业经理人对于公司各个岗位,尤其是核心岗位的发展路径要提前做好铺垫和规划。如果员工发展到一定阶段,感觉这平台已经不能为他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时便会选择离开。此时,对于有发展欲望的员工,会掂量出什么对他的长期发展更有利,所以为什么加工资也不奏效的原因就在此。
3)激励方式达不到预期效果——激励效率低下
似乎在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之间有一层“天然的屏障”,信息总是在两个层面流动,难以相互贯通,相互理解。某职业经理人在工作中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,他说“每天看到办公室里这消极的气氛,我就头疼,为了提起他们的干劲,我这是‘连哄带骗’什么方法都用了,还是不起作用!”不了解员工真正的发展诉求,激励手段和措施自然难以奏效。
企业也要考虑到核心人才的职业规划,打通转轨渠道,为核心人才提供更大的空间,转轨之后的工作会给核心人才带来很大的挑战。即让核心人才有了发展空间有又增加了工作的挑战性,一举两得。